广州某区法院审理一起严重假冒注册商标案件
引言
近期,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涉及假冒注册商标的刑事案件。此案不仅揭示了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严重性,也提醒企业及个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案情回顾
自2022年9月起,被告人李某一与李某二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某小区内设立加工点,为他人提供假冒比音勒芬商标标识的绣标、挂牌和打包服务,每件收取4元加工费,累计收入约7.5万元。其中,李某一通过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平台销售假冒比音勒芬商标的服饰共约13410件,销售额约为200万元;李某二则销售约4324件,销售额约为79万元。
公诉机关意见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人李某一、李某二和吴某的行为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情节特别严重。鉴于三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认罪认罚,建议对李某一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一百万元;对李某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并处罚金四十万元;对吴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法院认定和判决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被告人李某一、李某二和吴某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法院作出如下判决:李某一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李某二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万元;吴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扣押的假冒注册商标服饰及相关作案工具予以没收。
警示意义
此案例表明,任何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作为广州刑事律师,我强调企业应加强对自身品牌的保护意识,同时呼吁公众提高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辨识能力,避免购买侵权产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对于那些试图通过不法手段牟取利益的人,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广州刑事律师周孚泉,中国法学会会员、建造师、曾华为任职多年,法律功底深厚,互联网以及社会经验丰富,沟通协调能力强。擅长劳动工伤、互联网纠纷、合同纠纷、企业合规、民间借贷、婚姻家事、交通事故、建工等民商事以及刑事领域,咨询法律问题,请拨打电话18702021010(微信同号)。
```